坡向小气候影响山地植被绿度及变绿趋势

山地坡向差异会形成小气候,使得与区域宏观气候相比,朝向赤道的坡面(EFSs)更干燥、温暖,而朝向极地的坡面(PFSs)更湿润、寒冷。因此,生长在不同坡向上的植被可能呈现出不同生长状态和过程,即坡向效应。通过对2003年至2021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(NDVI)的分析,我们在全球尺度上研究了坡向效应,发现EFSs和PFSs植被绿度差异与区域气候条件密切相关:在寒冷地区,EFSs植被绿度强于PFSs,而在干燥地区则相反,这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水分限制的相对重要性;不管在何种气候区,PFSs植被变绿趋势强于EFSs,导致EFSs和PFSs植被绿度差异在湿冷区域逐渐减弱,在干热区域则逐渐增强,表明温度限制减轻而水分限制加剧。山地生态系统坡向差异构成了一个“自然实验室”,提供了一种以空间替代时间的方式探究气候对植被生长控制的演变。

研究背景

陆地植被吸收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为碳排放,是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机制。卫星观测和模型模拟研究均表明,过去四十年里植被表现出明显的“变绿”趋势。尽管持续的全球变暖缓解了高纬度、高海拔地区温度限制,水资源限制也变得越来越普遍。因此,这种“变绿”趋势在未来是否会持续,仍不确定。山区地形形成的复杂小气候,使得对山区植被动态的认识尤其不确定。

除了海拔梯度,坡向在山地植被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。坡向通过调节入射太阳辐射,改变大气和地表之间的能量和水通量交换,创造了独特的局部小气候。例如,与区域宏观气候相比,朝向赤道的坡面(EFSs)比朝向极地的坡面(PFSs)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,导致EFSs更干燥、温暖,而PFSs更湿润、寒冷。这些坡向诱导的小气候显著影响植被活动,调节植被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。目前已有研究表明,PFSs植被比EFSs植被生长得更好,然而,这些研究大多依赖于实地观测,空间覆盖有限,时间跨度较短。因此,在全球尺度上,坡向引起的植被绿度差异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尚不清楚,阻碍了我们对未来全球山地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。基于此,本研究利用NDVI数据,引入绿度差异指数(GDI,GDI = (NDVIEFSs  – NDVIPFSs) / (NDVIEFSs + NDVIPFSs)),探究了EFSs和PFSs之间植被绿度差异的时空格局及其气候控制。

主要结果

GDI具有明显的纬度分布格局:大部分高纬度地区(>52°N和> 40°S)的EFSs比PFSs更绿绿(GDI >0),而中纬度地区(16-52°N和23.5-40°S)的PFSs比EFSs更绿(GDI <0)(1)。GDI确定了植被生长的区域气候控制:干旱区(P/PET≤0.5),GDI均为负PFSs比EFSs更绿),植被生长主要受水分控制;湿润地区(P/PET >0.5),GDI随区域温度的增加,由正值(FFSs比PFSs更绿)转变为负值,植被生长在低温下主要受温度控制,而在高温下主要受水分控制(2)。

图1绿度差异指数(GDI)的空间分布。(a) 2003-2021年平均GDI;(b) GDI的纬向分布,黑线和灰色分别代表平均GDI及其标准差
图2绿度差异指数(GDI)在平均温度、降水与潜在蒸散比值气候空间的分布。虚线为正/负GDI的分界线,分别代表受温度和水限制的区域。圆点表示GDI与零具有显著差异(p<0.05)

全球范围内,山地“变绿”趋势普遍存在,然而,PFSs“变绿”趋势大于EFSs,使得GDI在温度限制和水分限制趋势均呈下降趋势(图3),表明PFSs比EFSs从持续变暖中获益更多。

图3 2003-2021年受温度(第一列)和水(第二列)限制区域NDVI和绿度差异指数(GDI)的时间变化

该研究成果近期以“Aspect Matters: Unraveling Microclimate Impacts on Mountain Greenness and Greening”为题,发表于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》。

文章信息:

Gaofei Yin, Jiangliu Xie, Dujuan Ma, Qiaoyun Xie, Aleixandre Verger, Adrià Descals, Iolanda Filella, Josep Peñuelas (2023). Aspect Matters: Unraveling Microclimate Impacts on Mountain Greenness and Greening.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, 2023GL105879.

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29/2023GL105879

供稿:谢江流

审核:尹高飞

留下评论